关于从邯郸市开发区牛牛奶业有限公司看 邯郸市乡村产业振兴的报告
发表日期:2021-07-26 15:59:47    来源:    作者:

邯郸市工业经济联合会

关于从邯郸市开发区牛牛奶业有限公司看

邯郸市乡村产业振兴的报告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核心载体,是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根本。乡村产业振兴的经济基础好,才能建设好乡村环境基础、文化基础、社会基础,并最终实现生活富裕的民生目标。为深入研究谋划推动邯郸市乡业发展,我会以邯郸市经开区小西堡乡西韩寨村产业工作开展了一次调研。调研组专门听取了乡政府关于产业振兴的工作汇报,组织部分村支部书记和农业龙头企业、农地股份合作社、家庭农场负责人开展座谈,并总结了当地乡村产业发展方面的先进经验和做法。

 一、总体情况

传统奶牛养殖业作为西韩寨村的第一大支柱产业,是随着政策的积极引导和市场调节作用逐步形成的。但在2008年9月14日“三鹿”事件发生后,中国乳品行业受到重创,奶牛养殖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奶农们赖以生存的奶牛养殖业面临着消亡,奶农们几近破产,数以千计的奶牛无处可去,几被宰杀。

在这种背景条件下,小西堡乡历届党政部门领导和相关部门审时度势,因势利导,从脱贫攻坚的胜利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紧扣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以产业化理念发展特色农业,以基地化方式建设产业园区,以市场化模式打造优质产品品牌,有效推动了产业化提档升级。从总体发展情况来看,西韩寨村在多年强农重农惠农以及扶贫政策支持下,农业农村发展有了很大的变化,对标实现乡村振兴目标来看企业数量快速提升,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产业类型和业态模式不断拓展,联农带农机制持续完善,龙头企业引领示范带动作用越发显著,初步形成了龙头企业带动农业产业化、农业产业化引领乡村产业振兴的良好格局。

其中,龙头企业牛牛奶车有限公司是西韩寨村着力打造的产业品牌,它成立于2008年11月,是一个占地70亩的标准化奶牛养殖基地,现存栏奶牛680牛,公司总资产3000余万元,每年实现利税400万元,以公司加农户的经营模式,以“公司+基地+农户”的合作模式,带领全村40余余养殖专业户筹建了标准化的奶牛养殖小区。经过多年的滚动上升发展,目前西韩寨村的奶牛养殖业迅速步入了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发展的轨道。

二、农业特色产业发展主要措施及成效

近年来,市政府及涉农部门以乡村振兴战略为引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方针政策,由以龙头企业带动为主向龙头企业、专业市场、中介组织、专业协会带动并重发展;功能不断拓宽,由带动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单纯经济功能,向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吸纳劳动力就业、全面改造农业农村农民等经济、组织、社会功能拓展。农业产业化在推进农村经济发展、建设新农村建设中具有战略地位和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攻坚克难,锐意进取,大力推进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相关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

(一)优化产业布局。小西堡乡充分挖掘乡村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推动乡村产业规划布局向专而特、规模化方向转变,以品牌战略为着眼点,依托传统养殖业发展历史悠久、交通便利等优势,着力打造奶牛生产基地,培育出知名度高、影响力大、市场价值优的省市级名牌农产品、区域特色品牌。科学制定扶持地域化产品品牌的政策措施,对同类产品进行整合提炼,避免因产品品牌杂散造成的无序竞争。对于有知名度但生产不易集中的特色农产品,鼓励农户在平等自愿基础上通过组织专业协会,进行商标注册,实行统一标示、标准、包装、销售,合作创建共有品牌,共享品牌利益,共担品牌经营费用,以有效降低品牌经营成本,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和知名度。

(二)充分利用生产资源。一方面是分散、碎片化土地集中。近年来,小西堡乡政府及其相关职能部门高度重视农业、工业用地建设,全高标准农业、工业生产建设规模不断扩大,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明显提高。就牛牛奶业有限公司实际情况来看,摆脱了大部分农村土地受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经营的传统模式影响,分散性、碎片化耕地集中整合起来向当地二十多家农户租赁了时期为三十年的耕地,为养殖奶牛提供了六十亩左右的生产用地利于形成规模、形成基地,推动了产业化发展。另一方面调整了产业结构牛牛奶业每年以一亩一千四百块的价格,组织收购玉米秸秆3000余亩,在满足奶牛所需饲料外,使周边乡村焚烧、环境治理工作明显改善,为促进农民收入起到了积极的示范带动作用,充分利用农业资源。

(三)科技成果高质量转化。注重企业整体科技文化水平,不断引进有知识、善管理的现代新型农民。推广应用奶牛“养殖高效饲养”、“奶牛生态养殖”和“奶牛性控繁殖”等先进技术,引进先进的巴氏奶生产线,采用国际通用的低温巴氏杀菌工艺;标准化的储奶净乳、均质、杀菌、灌装、冷藏流程;全冷链物流运储体系和严格的原料奶、成品奶质量检验、管控制措施,确保周边居民和学生喝上更优质的鲜奶,在技术推广过程中,先后制定了奶牛养殖建设标准、防疫标准、挤奶厅安全标准,建立起绿色高效的奶牛养殖体系。同时提高村干部整体素质和服务能力,不断开拓集体经济的思路和办法,储备了大量的养殖人才

(四)产业链深度延伸。牛牛奶业不断加强对于奶制产品产后商品化处理设施、冷链物流设施、末端零售网点等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加工、物流、储运、销售、信息服务一体化养殖产区,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产业综合效益并集中将奶制品产业尽量布局在县镇村,把产业链增值收益、就业岗位尽量留给周边的农民,同时推动乡村产业交叉融合,深入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扩大农村电子商务应用,加强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在现代农业中的运用。

(五)财政扶持力度大。当地财政相关部门建立健全财政投入保障和稳定增长机制,确保财政投入与乡村产业振兴目标任务相适应。优化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方向、结构和效率,统筹安排各类功能互补、用途衔接的涉农资金,实现财政支出更大力度向“三农”倾斜。对于牛牛奶业而言,在当地比较完善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借助农村小额贷款公司的投资及农业融资风险补偿基金,有效解决经营主体融资难问题,提升了应对风险的能力,同时获取了企业发展的资金。

三、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尽管牛牛产业有限公司发展态势良好,但与先进养殖企业相比,整体发展水平仍然不够高,还有许多短板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产业融合度不高。对生态环境与产业发展关系的认识还不够到位,利用生态资源发展生态经济还不充分。如奶牛养殖产业处于起步阶段,农业发展与休闲旅游产业融合度不高。此外,乡村旅游、休闲农业、采摘农业等的办法不多,普遍存在低水平模仿、模式单调等问题。

(二)产业富民效果仍显不足。养牛产业收益不稳定。农既要面对自然环境变化的风险,又要面对市场供求的波动。近年来畜禽养殖受动物疫病、环境保护等因素影响较大,导致行情处于不稳定的状态。牛牛奶业作为龙头公司在联农带农方面,还存在动力不足、联结不紧、作用不够明显的问题。难以有效发挥带动农民增收的作用。

(三)产销基础设施建设不到位。仓储物流等设施还未实现全面覆盖,仅在周边有限区域内能够做到产销一体化,批发市场、产销对接、鲜活农产品直销网点等设施相对落后,物流经营成本较高,导致了产业发展受限制。

(四)乡村人才缺乏制约乡村产业发展。乡村人才匮乏已成为当前发展乡村产业的重要制约因素。本土人才留不住。农村大量青壮年外出务工或创业,农业从业人员多以50后、60后人员为主。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中高素质年轻人占比较低,基层农技人员和乡村本土实用技能人才严重缺乏。

    四、进一步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建议

乡村振兴首先是乡村产业振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为了更好地推动我省乡村产业振兴,提出以下建议:

(一)大力推进乡村产业结构优化

要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着力发展特色产业,推动农业从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把握乡村产业振兴重点,着重扶持优势产业。坚持规划先行,引领乡村产业振兴有序推进。充分立足我市实际,尽快编制我市乡村产业振兴五年规划,重点扶持五大主导产业,明确工作任务,设定完成时限,并给予政策倾斜,确保乡村产业振兴落到实处。注重品牌带动,扩大知名度。以品牌战略为着眼点,培育一批知名度高、影响力大、市场价值优的国家级、省级名牌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区域特色品牌。科学制定扶持地域化农产品品牌的政策措施,对同类产品进行整合提炼,避免因产品品牌杂散造成的无序竞争。

(二)加快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坚持把推动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作为乡村产业发展的基本方向,不断提升产业层次和发展质量。一是加强经营主体培育。支持农业龙头企业转型升级、做大做强,鼓励龙头企业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合作发展优势特色农业,建议对在县域布局、有利于提高乡村产业集聚度、带动农民增收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加大支持力度。支持发展规模适度的家庭农场,进一步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运行和高质量发展。二是推动产业链延伸。加强农产品产后商品化处理设施、冷链物流设施、末端零售网点等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发展加工、物流、储运、销售、信息服务等产业,延伸产业链条,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在推动二三产业发展过程中,要注意将产业尽量布局在县镇村,把产业链增值收益、就业岗位尽量留给农民。三是推动乡村产业交叉融合。持续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等产业的深度融合,打造休闲农旅新文化,构建全域乡村旅游新格局。适度放宽对民宿的消防设施要求,让农民闲置住房成为发展休闲农旅产业的有效载体。深入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扩大农村电子商务应用,加强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在现代农业中的运用。

(三)扎实推进产业富民

坚持把确保农民持续稳定增收作为乡村产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是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进一步完善订单带动、利润返还、股份合作等农民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利益联结机制。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中突出农民主体地位,建立谁联农带农惠农能力强享受扶持政策就多的政策导向,将带动农户数量和成效作为相关财政支农资金和项目审批、验收的重要参考依据。二是发挥村集体带动作用。鼓励村集体开展乡村公共空间治理,盘活资产资源,为乡村产业发展奠定基础。鼓励和支持村集体经济组织领办合作社、组建集体农场,发展乡村产业,增加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市相关部门应研究村干部通过领办合作社、集体农场等经济实体发展乡村产业,参与生产经营活动,能否领取一定的报酬的问题。深入推进“万企联万村,共走振兴路”行动,充分利用企业的资本、技术、人才、管理等现代生产要素,因地制宜联合发展。三是支持经济薄弱地区产业持续发展。统筹协调当前产业扶贫与将来实现乡村产业振兴的关系,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衔接。对于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的地区,加强对产业项目可持续发展的关注支持,鼓励当地村干部和能人参与到项目中积累经验、锻炼才干,增强自身造血功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四)不断强化乡村产业发展政策支持

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一是强化乡村产业发展的人才保障。相关部门要加强政策激励,鼓励依托高校和职业院校定向培养基层农业专业技术人才,加大村集体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引进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的扶持力度,切实解决引进人才的工资待遇、社会保障、职称评定、发展空间、子女教育等现实问题,鼓励退休人员、退伍军人、大学毕业生、科技人员返乡下乡创业创新。要紧扣产业发展需要,提高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以及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的针对性,培养乡村本土实用技能人才。二是统筹保障乡村产业用地需求。预留一定比例规划建设用地指标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融合发展项目。相关部门要指导地方科学编制实用性村庄规划,为乡村产业发展留好空间,实现村庄发展的优化布局。三是加强产业发展资金保障。继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的比例,进一步优化提升财政支农资金使用绩效,针对不同产业、不同主体、不同环节,采取不同的方法,增强各类补贴政策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更好地发挥扶持引导的综合效应。强化金融扶持,支持地方设立乡村产业发展基金。优化和创新金融服务,加大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信贷支持力度,进一步拓宽抵押物范围,降低贷款利率。完善农业保险政策,设计多层次、可选择、不同保障水平的保险产品,提高农业保险保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