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促进“十一•五”期间 全市工业经济发展的建议的报告
发表日期:2016-05-19 11:05:31    来源:    作者:

“十五”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邯郸市工业经济总量有了较大的增长。如何保持这种增长势头,认真谋划好“十一·五”规划,使全市工业经济得到更快更好地发展,是一个十分紧迫而又现实的问题。带着这个问题,市工经联在党组书记、会长段耀先同志带领下,用三个多月的时间,先后深入到一些不同行业的重点工业企业和不同类型的县(市)进行调查研究。

通过调研,我们认为目前邯郸市工业经济发展的优势比较明显:(一)省部属工业企业发展势头强劲。省部属工业企业今年上半年工业增加值、实现利税和实现利润分别完成88.63亿元、35.49亿元和18.33亿元,分别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69.9%、76.1%和79.0%,与去年同期相比分别增长14.9 %、37.9%和38.0%。(二)县属及以下工业发展潜力显现。上半年县属及以下工业企业(规模以上)完成工业增加值31.51亿元、实现利税12.20亿元,分别较上年同期增长32.1%和58.8%,超出全市平均增长10.8个百分点和21.4个百分点。(三)民营企业在全市工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上半年民营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226.7亿元、上缴税金12.8亿元,分别较上年同期增长26.1%和58.3%。武安市的普阳钢铁有限公司、文丰钢铁有限公司去年营业收入分别达到16亿元和12亿元,跨入省“百强企业”行列。(四)县域经济中工业化的能量开始显现。2003年县域GDP完成556.5亿元,比2000年增长38.6%,其中工业完成257.8亿元,占县域GDP46.3%,比2000年增长60.3%。特别是武安、涉县依托资源优势,明确经济定位,狠抓工业发展,两县工业增加值分别占全县GDP的72.5%和58.0%,在去年全省县(市)经济发展综合排队中,武安位列第6,涉县位列第21。

但同时我们也发现,邯郸工业经济在发展中有些问题应引起高度重视:一是市属工业成为薄弱环节。近几年来地方传统主导产业面临严峻挑战,许多企业设备陈旧,工艺落后,产品老化,包袱沉重,发展速度一直在低位徘徊,甚至萎缩。今年上半年市属工业完成增加值6.57亿元,仅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5.9%;实现利税和利润分别为-1.07亿元和-2.01亿元;亏损企业亏损额2.15亿元,占全部规模以上亏损企业亏损额2.85亿元的75.4%。纺织、机械、陶瓷行业的增加值仅占全市规模以上增加值的2.5%、2.3 %和0.4%。二是县域经济工业化程度较低。尤其是东部农业县,多数主导产业不明晰,在农业产业化、产业工业化方面缺少成型的龙头企业,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较低。据了解,2003年在全市县级一般预算收入中,工业企业对财政的贡献率为40%。在16个县(市)中(剔除市内三区),只有武安、涉县超过60%,邯郸县40%,其它县都在30%以下。

第十个五年计划还有一年多。我们认为应认真回顾“十五”期间我市工业经济发展的得与失,总结经验教训,以求在“十一·五”期间取得更快更好地发展。 通过调查研究,面对邯郸工业现状,我们认为谋划“十一·五”期间我市工业经济发展规划的总体思路应当是:树立一个观念(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发挥一个优势(省部属企业),强化一个弱项(市属工业),挖掘一个潜力(县属工业及民营企业),突出三个重点(对内对外开放、企业改革与技术改造、结构调整),科学规划,突出重点,循序渐进,务求实效,从而进一步开创邯郸工业经济协调、持续、健康发展的新局面,力争在2010年省部属企业与地方工业的增加值各占半壁江山。

为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确立省部属企业与地方企业一体化的思想,发挥省部属企业对全市工业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

经过近几年的改革和发展,驻我市的省部属企业大都具备了相当的经济实力,拥有雄厚的资本积累,如今年在全省百强企业排序中,邯钢位列第一,新兴铸管位列14。目前这些企业正在寻求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的低成本扩张之路,通过联合重组、兼并、购买等形式,把企业做强做大,以求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如邯郸矿业集团,今年2月实现了与张家口盛源矿业(集团)公司的联合重组,6月份又购并了张家口的康保煤矿,实现了对外扩张和发展。该集团还曾拟与我市的马铝联合,利用坑口电厂的电能,低成本经营,调整产品结构,向后续产品延伸,以增强企业的综合实力。省部属企业在全市工业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经济优势和发展优势在今后几年将更加凸现出来。

在谋划“十一·五”规划时,建议有关部门站在工业立市战略的高度,研究如何充分利用和发挥省部属企业优势,拉动地方工业的发展,把地方工业的改革与发展同省部属企业的改革与发展融为一体,实现优势互补和双赢。一是根据省部属企业目前存在的品种单调、产业链短、配套零部件量大的实际,引导他们一业为主,主辅分离,跨行业、跨所有制低成本扩张,扩大经营领域。使他们通过资产重组、参股、控股、兼并或破产收购等形式,将适合省部属企业建设与发展需要的地方工业企业纳入其整体规划之中,把自身的发展和地方工业的发展融为一体。还可引导省部属企业进行技术、产品、品牌、资本、管理等优势的输出,使其产业链向地方企业延伸,拉动地方工业经济发展。二是地方工业企业要树立强烈的发展意识,积极主动地寻求和省部属企业的对接,不求所有,但求所在,谋求发展。我市有关部门应加大对这方面工作的研究,对地方重点企业的优势、产品、技术等分析排队,拉出单子,主动和大企业沟通,采取不同的方式促使双方的合作和联合。三是建立市委、市政府及有关部门领导联系省部属企业制度,也可在市政府的组织下,建立省部属企业和地方工业企业项目合作、经营发展洽谈研讨工作机制,研究和解决省部属企业改革与发展中的现实问题,及时沟通省部属企业和地方企业相互间的有关信息,协调和促进双方的合作。

二、重视地方传统工业的稳定、优化、发展问题,培育地方工业主导产业

市属工业薄弱最主要原因是传统产业的弱化。我们认为邯郸的传统产业不能丢。改造传统产业不单是量的扩大,恢复传统产业必须调整改造思路,优化传统产业必须立足市情明确重点主导产业,发展传统产业必须认真研究如何培育扶持的思路。因此,对邯郸市传统产业的振兴,应引起足够的重视。一是用历史的、发展的、市场的眼光把握传统产业,促使其恢复生机求得发展。根据调研,我们提出把机电、纺织、陶瓷、冶金作为重点主导产业。制造业体现一个地方的工业化水平。目前我市机电产业除了棉机外,其它机械制造企业绝大部分不景气。应根据现有企业的状况,逐企业逐产品进行分析,并研究制订有针对性的政策,支持企业把有市场的老产品恢复起来,使企业运转起来,在此基础上再考虑产品开发和优化,力争用三年时间,使大部分重点企业恢复稳定,后两年巩固优化。纺织产业,应抓住取消配额的有利时机,优化纺、织、染产业链,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研究谋划向最终产品的延伸,提高纺织行业产品的质量和效益。陶瓷产业,首先要改变企业的体制和机制,大力发展民营陶瓷企业,引导完成资本积累的民营企业,积极参与国企的改制,实现资产的优化配置和重组;其次要注意研究扶持企业发展的政策、人才资源合理利用、高新和适用技术的应用、新产品的研制开发。就目前的现状,日用瓷要上档次,建筑瓷要上质量上规模,同时还要抓好工业陶瓷的开发,应下大力使磁州古窑再现风采,重铸辉煌。冶金产业,要改变目前产品初级化状态,向后续产品延伸,增加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对地方冶金企业,应很好的引导他们研究资源如何进行整合,合理配置;如何联合重组,提高规模效益;如何延伸产业链,加大后续产品的研制和开发,抵抗市场风险;如何打造产品品牌,提高核心竞争力。同时,像铁水热装、炉前铸造、节能增效等方面的东西,都应认真研究,拿出方案。二是在主导产业中培育重点骨干企业。应重点帮助纺织行业的二棉、三棉、邯印,陶瓷行业的华玉公司,机电行业的棉机等企业做大做强,使这些企业在全国同行业中再上一个档次,成为重点产业的支柱。三是用高新或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使产业结构向高技术、高附加值、高效益的方向发展。逐企业分析其产品在市场上的占有率和发展前景。对符合产业政策、市场前景好的产品,通过技术改造或局部技改,提高产品档次,扩大生产能力,延伸产业链,提高在市场上竞争力和占有率。进一步总结和推广邯印公司技改与改制相结合的做法,以使技改项目能够筹措资金轻装上阵,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四是进一步扩大对内对外开放,以开放促结构调整。对外开放应从以引进资金为主,转到资金、技术、品牌、管理的综合引进上来,根据结构调整的需要适时调整对外开放战略,以达到嫁接改造的目的。要注意研究发挥市高新技术开发区在传统产业改造中的孵化器作用。在抓传统产业改造的同时,还要注重机电一体化、环保、制药、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的培育,以增添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加快农村工业化进程,促进县域经济全面发展

我市县域工业仍处于工业化的初期阶段,多数县综合实力较弱。为了加快工业化进程,促进县域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我们认为应以市场为导向,以区域比较优势为依托,以产业化经营为载体,以资源效益最大化为核心,以明确主导产业、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为重点,走依靠工业化发展县域经济的道路。一是因地制宜,培育确立主导产业。西部县(市)应发挥矿产资源和产业基础较好的优势,提高资源的加工深度和技术含量,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和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要注意产业接续,培育发展新兴产业。中部城郊县应发挥区位优势,重点围绕和主动承接市内企业退城进郊,搞好配套服务与合作,大力发展城郊型经济。东部平原县应重点发展“两高一优”农业和特色产业。二是围绕主导产业,培育发展龙头企业、骨干企业。通过主导产业的支撑,强力推进龙头企业和骨干企业的建设,拉动和实现农业产业化、产业工业化的目标。三是大力发展民营工业。研究制订激励政策,支持民营企业积极参与国企改革,引导民营企业资产优化重组,帮助优势企业实施低成本扩张,把优势企业做大做强。四是在实施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的过程中统筹规划乡镇城镇化发展。应认真进行研究谋划,积极探索构建小城镇建设多元投资机制。同时,应加快对农村土地流转具体实施办法的研究制订,突出解决好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后农村土地的流转问题。

四、充分发挥政府统筹规划和协调服务职能,创造更加宽松和谐的发展环境。

一是统筹规划。“十一·五”规划的制订,涉及到方方面面,建议从现在起就应着手组织专门班子,在总结“十·五”工作的同时,深入调查研究,明确总体思路,突出发展重点,研究政策措施,细化到各个行业。在规划的制订中,要突出“工业立市”战略意图,把工业经济后几年的发展特别是地方主导产业的发展谋划到位。二是搞好协调服务。《行政许可法》实施之后,政府应加大协调服务力度,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特别是在省部属企业与地方企业合作联合问题上,应积极主动做好地方企业的协调工作,加快和省部属企业合作联合的步伐。应研究地方产业政策问题,对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的发展,制订相关支持政策。应研究民间资金问题,引导民间资金投入到生产经营中去,引导我市西部资金投入到东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去。三是建立优化环境的监督制约机制。为了加快“十一·五”期间工业经济的发展,应引导全市上下树立环境也是生产力的观念。前不久市委提出的“行政提速,服务提质”,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性。应制订具体有效地制约办法,在抓落实上再下些功夫。四是加快行业协会组织建设。随着政府职能转变的逐步到位,应把行业协会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通过建立行业协会组织,架起政府与企业之间的桥梁,发挥协会自律组织的作用,促进全市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调研组成员:段耀先、郑玉生、李宗祥、张玉平、武占军)

 

                   

                        2004年10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