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纺织业如何走出困境求得生存和发展
——关于邯郸市属纺织业的调查报告
纺织工业在我市工业经济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但是,当前的生产经营形式却十分严峻。为了探讨我市纺织工业生存和发展的对策,我们先后到市纺织工业公司、发达纺织集团有限公司及所属四个棉纺大厂了解情况,并与市有关部门的同志及部分离退休老同志座谈,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调查。现将调查情况及建议报告如下:
一、在困难较多的情况下,我市的纺织工业近几年继续得到发展
近几年来,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市的纺织工业和全国纺织工业一样,遇到了原棉、资金、市场等一系列困难和问题。但是,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高度重视下,在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企业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下,继续得到了发展。一是主要经济指标稳步增长。1995年市属纺织工业企业(不含县区,下同)完成工业总产值17.85亿元、实现销售收入19.10亿元(含税,下同)、实现利税9451万元,与“七五”末的1990年相比,分别增长9.98%、37.63%和55.44%。其中,发达纺织集团完成工业总产值15.24亿元、实现销售收入17.27亿元、实现利税1.09亿元,分别较1990年增长31.21%、85.81%和27%。二是产品结构调整取得一定成效,产品的档次水平有所提高。四个棉纺大厂自用纱比重达到了44.67%,精梳纱比重达到了32.18%,分别较1990年提高了7.77和12.18个百分点,无接头纱比重达到了76.4%,40支以上纱比重达到了36.06%。坯布基本上实现了宽幅化。80支、100支、120支棉纱,涤棉宽斜纹布以及100支超薄府绸等高档次织物相继研制成功,有的还投入了批量生产。三是通过技术改造,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有了新的提高。“八五”期间,发达纺织集团投入资金4.65亿元,完成了技改项目36项,引进先进纺织设备529台套。目前已拥有无梭织机428台、精梳机102台、自动络筒机78台,为企业更好地发展奠定了基础。四是改革和开放工作有了新的进展。发达纺织集团正在按照新的体制进行运行,并对今后发展进行了新的谋划。在获得自营进出口权的基础上,今年初,又获得了“两纱两布”的配额出口权。并在深圳和上海浦东保税区等地建立了若干个有利于发展外向型经济的窗口。
可以说,在近几年困难比较多的情况下,我市的纺织工业仍有所发展,为我市工业经济的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增加以及社会政治安定做出了贡献。
二、销售不畅已成为发达纺织集团面临的严重问题
去年下半年以来,发达纺织集团所属四个棉纺大厂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以往,虽然原棉价格高,但纱布销售较为顺畅;现在是原棉价格仍居高不下,而纱布在市场又难以销售,由过去的原棉“一头难”,变成了现在的原棉和销售“两头难”。市场销售不畅已成为危及企业生存的大问题。突出表现:一是销售收入大幅度下降。今年1—3月份全公司累计完成3.468亿元,较上年同期下降14.48%。二是产成品资金占用急剧增加。去年底全公司已高达3.99亿元,较1994年底净增2亿元。今年以来继续攀升,截止3月底,已上升到4.79亿元,较年初又增加了8000万元,月均净增2666.7多万元。三是经济效益下降。1—3月份全公司实现利税为-810万元,与上年同期(2600万元)相比,减少3410万元。去年从账面上看,全公司盈利317万元,但如果算上潜亏和合资企业中应分担的亏损,全公司实际上是亏损的。今年1—3月份,全公司账面亏损已反映出108万元,实际亏损远比此数大得多。四是由于库存积压带来的是资金更加紧张。去年的流动资金周转期为198天,较1994年增加70天。今年1—3月份周转期上升为297天,较上年同期增加137天。现在四个大厂的生产,主要是靠去年年底通过工商银行办理的1.6亿元承兑汇票购买的原料在维持。如果近期不注入新的贷款,资金紧张的矛盾会更加突出。
从宏观市场环境分析来看,纺织品尤其是大路品种的销售很难回升。国内市场,纱布产品近几年一直处于供过于求的局面。从今年起,我国的纺织品进口关税税率下降40%,无疑国内市场又要受到进口的冲击。在国际市场上,由于我国原有的原料成本低、劳动力成本低优势的弱化,生产成本和价格已高出国际市场30%。同样是20支棉纱,巴基斯坦每件售价才510美元,而我国的成本价格已超过了525美元。再加上西方国家的制裁,我国纺织品出口更加困难。同时,我国纺织品出口退税率,去年7月1日由17%降到13%,今年又降为9%,也给出口带来不利影响。我市生产的“两纱两布”主要用于出口,出口受阻,给销售造成严重困难。这种市场形势继续下去,我市纺织企业的生存将成为十分突出的问题。对此应该有一个统一的认识,既要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又要正视困难,采取积极的措施,千方百计渡难关求生存,在求生存中争发展。
三、前部企业渡过难关应多方面采取措施
1、正视困难,统一认识。首先,各级领导对目前的生存危机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既不能因为在全国同行业中还有不如我们的而自慰,也不能凭过去的经验,等待市场转机而自然好转,应当增强危机感和责任感,既正视困难,又要主动地去战胜困难。其次放手发动群众,把困难摆给广大干部职工,并加以正确的舆论引导,增强大家的忧患意识。通过开展“企业有困难,我们怎么办”的讨论,让大家献计献策,共渡难关。第三是改变先生产后销售计划经济的生产模式,树立按市场需求组织生产的新观念。当前是采取满负荷生产,继续增加产品库存,求得生产正常,还是有计划地限产压库,避免出现大面积停产,需要统一思想、认真研究、慎重决策。
2、积极压库促销。针对目前4.79亿元产成品资金占用,如不及早采取果断措施促销,生产将难以为继。在当前的特殊时期,应该特别加强对销售工作的领导,充实经销力量,采取有效措施充分调动销售人员的积极性。同时要下功夫研究市场。不仅要研究国内市场,更重要的是要研究国际市场,充分利用已有的“两纱两布”的出口自营权,积极开辟国际市场。鼓励企业到境外国外设立窗口,拓展新的销售渠道。当前有些产品可适当降价,做到让利不让客户。学习和推广棉四产品开发和销售相结合的做法,使高档新产品尽快形成批量,发挥效益。从而达到产成品资金占用不再大幅度增加,部分资金得到活化的目的。
3、果断采取限产措施。目前,如继续维持正常生产,必须有充分的资金保证。按1—3月产成品资金占用平均增长情况,二季度还需要增加流动资金贷款8000万元。据工商银行分析,近期只有5600万元的棉花储备贷款指标,无法满足要求,同时去年底办理的1.6亿元承兑汇票今年6月底前均已到期,必须按时归还。这样新增贷款尚不足归还承兑汇票,怎么能抽钱去维持正常生产?由此看来,保持正常生产已无资金保证。同时继续正常生产,势必继续增加产成品库存,占用更多的流动资金,一旦周转不开,很可能出现大面积停产,那样造成的损失和震动将会更大,也是我们都不愿看到的。基于上述分析,我们倾向于采取主动限产的措施。建议四个大厂根据产成品库存和销售情况,分别制订限产方案,经发达纺织集团审核报市政府批准后实施。限产的原则,一是产成品资金占用不能超过3月底实际占用额;二是对一生产就积压,一销售就亏损的产品立即停产;三是在发达纺织集团的统一指挥下调整生产品种和规模;四是做好停产设备的保护维修。限产的目的,在于减少库存、活化资金、调整产品结构和避免出现大面积停产,从而走出困境。限产以后,四班三运转是否改为三班倒,多余的劳动力如何安排,也都应认真研究。实行限产对全市经济增长速度,经济效益指标考核和部分职工收入都有所影响,但是总比大面积停产带来的损失和震动要好一些。
4、开展多种经营,兴办三产。对因停限产暂时下岗的职工,要有计划地组织起来,兴办三产,开展多种形式的创收活动,既可适当增加收入,稳定职工情绪,也为今后纺织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作有益的探索。
5、积极推广学习“邯钢”经验,进一步强化管理。越是在困难的形势下,越要强化管理。应当引导企业在困难面前自加压力,自找动力,实实在在地抓好内部现场管理、质量管理、资金管理、成本费用管理等各项管理,把帐算细算实,找准突破口,把各项费用压下来。在当前生产经营不景气已出现亏损情况下,从发达集团公司机关到各企业都要树立过穷日子、苦日子的思想,考虑停发或减发上浮工资、各种奖金津贴,压缩机关办公经费、招待费等各种费用。通过强化管理,堵塞漏洞,减少消耗、降低成本,千方百计节约开支,使企业渡过难关。要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建立严密的管理制度,把指标层层分解落实到车间、班组和个人,加大考核的力度,做到有奖有罚,奖罚分明。
6、适应市场需要,加快产品结构调整步伐。从深层次上看,邯郸纺织工业要加速发展,必须在提高产品的质量、档次上下功夫,下力量抓好产品结构的调整,使产品向深加工、高增值方向发展。“九五”期间,尤其是前三年,应把结构调整作为工作的重点,利用全国纺织行业结构大调整的机遇,使我市的纺织产品结构有一个根本性的转变。逐步形成前部企业以60支—120支纯棉、涤棉纱、布为主导产品,后部企业以高档服装面料、高支针织面料为主导产品的格局,从而提高我市纺织品在国内、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四、通过改革的办法,搞活后部企业
近年来,我市纺织后部企业步履艰难,一直在困境中苦苦挣扎。截止1995年底,市纺织工业公司直管企业13个,职工11894人。企业固定资产原值49887万元,净值40671万元。长期借款1.5亿元,短期借款2.2亿元。资产负债率为90.08%,其中毛巾厂、二印、帆布厂、丝绸厂、一色织厂等5家企业均超过了100%。1991年至1995年13家企业累计亏损已达13941万元。1995年除经编厂盈利1万元外,其余12家企业全部亏损,亏损总额2041万元。
我们认为纺织后部企业要走出困境,应当在深化改革上加大力度,通过深化改革求得生存和发展。比较现实可行的办法是通过产权重组,由前部带动后部。产权重组既可以解决纺织后部企业的出路问题,又可以解决前部企业的发展问题。纱、布优势的逐年减弱,使前部企业对产品延伸加工,有了越来越强烈的渴求,积极性越来越高,这给前部后部企业的结合带来了机遇。据初步测算,每吨21支纱织成色织布可增值2.14万元,每吨32支纱生产成大路针织服装可增值1.3万元,每百米坯布加染可增值150元。我市纺织后部企业虽然存在着包袱重,负担大等问题,但从厂地、设备、技术人员、操作人员等方面看,还具有一定的优势。合理利用这些资源,使现有存量得到充分利用,比重复建设、铺新摊子更节约投资,符合集约型经济的要求。
前部后部企业的结合,要遵循市场经济的法则,在符合产品延伸方向的情况下,尽量通过产权重组的方式来进行,比单纯用行政命令的方式效果好得多。产权重组有兼并、租赁、托管、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适合哪种形式就用哪种形式。
前部和后部企业的结合,前部要顾全大局,在力所能及情况下勇于挑担子;后部要为前部企业提供方便,给予支持。市各有关部门要形成共识,特别是财政、税务、工商、土地、银行等部门要给予配合和支持。建议政府根据目前纺织行业的具体情况,对纺织企业前后结合、产权重组问题进行专题研究,制定具体方案和政策,强化协调的力度,责成有关部门抓好落实。
与此同时,积极创造条件选择1—2家企业进行破产试点。据了解我市工商银行每年有5000万元的呆账准备金,其主要用途是对企业依法破产后造成的损失进行冲销。对这一部分资金我市没有很好地利用。从银行方面的态度看,也乐意让资不抵债的企业破产,以减少其负担。鉴于纺织企业的实际,目前很有必要选择1—2家资不抵债、长期停产、启动无望、破产后又有利于前部大厂收买的企业,大胆地进行依法破产的试点。这样既有利于存量资产的优化重组和发挥效能,也有利于后部企业的启动和前部企业向深加工发展。同时对亏困企业也是一种震动,以激发其自强自立走出困境的主动性。
五、继续把纺织业作为支柱产业来对待,千方百计支持企业渡难关、求发展
纺织业过去一直是我市的支柱产业,对全市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大的贡献。当前,尽管国家已把纺织业列为竞争性行业,而不是作为支柱行业来对待;尽管上(海)青(岛)天(津)纺织业开始大转移,但从我市的客观实际情况分析来看,纺织业现在乃至今后一定时期将依然处于支柱产业的位置。一是纺织工业在我市工业经济中占有较大的比重。在市属预算内工业企业中,纺织企业的固定资产原值占37.4%;即使在比较困难的1995年,其工业总产值、销售收入和实现利税仍然占39.9%、41.3%和54%。二是我市是重要的产棉区,“九五”期间,国家纺织业由大城市向产棉区转移的产业布局政策,有利于我市纺织业的进一步发展。三是目前我市的纺织企业还不具备像上、青、天那样的向高新技术产业大转移的客观条件。四是我市的纺织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享有较高的信誉,从发展的眼光看,仍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因此,应当继续把纺织工业作为支柱产业来对待,动员各方面的力量对纺织企业进行支持和帮助。建议市政府加大对纺织工业的协调、调度力度,定期研究和解决企业存在的问题。当前,需要研究和解决好五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在棉花种植上,既注重单产的提高,又注重总量的增长,巩固产棉基地的地位;在棉花经营上,严把收购和加工质量关,杜绝掺杂使假和虚级亏重,以适应纺织产品向高档化发展的需要,避免购棉上的“舍近求远”,减少资源浪费和经济损失;在原棉价格上,取消每吨600元的棉花生产扶持金。本市的纺织企业用本市的棉花,按有关文件规定,不应加收此项费用。二是增值税高征低扣问题。税制改革后,纺织行业销项税率执行17%,原棉购进扣除进项税率执行13%,加大了企业的税负。经测算,发达纺织集团1995年销售收入为17.62亿元,交纳税金10200万元;税制改革前的1993年销售收入为11.39亿元,交纳税金3917万元。两年相比,销售收入增长54.7%,而税金却增长了1.6倍。对此问题,应积极向上反映,以求得合理解决。三是建议将纺织企业增值税中市里的25%,作为纺织业的发展基金,专项用于支持前后部企业结合的改组和改造。四是各家银行在棉纺企业限产压库出现亏损后,对企业调整结构要继续从资金上给予大力支持。五是在三年之内纺织企业能否免交市里规定的各项集资,教育附加费以及从6月1日起按工资总额1%征收的义务教育费,能否全部返还给企业。解决好以上这些问题,对我市纺织企业渡难关、求发展将会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六、关于加强纺织领导班子建设的几点建议
去年下半年以来,我市发达纺织集团已先后进入国家千强企业,省百强企业和省20家大型企业集团行列,国家和省将重点给予扶持,“九五”规划已经通过省市论证,并开始实施。为了确保各项既定目标的实现,发达集团领导班子力量需进一步加强,关系需进一步理顺。为此,建议:
1、吸收2—3名熟悉纺织情况,懂经营、会管理、经验丰富的老同志作为集团董事会的顾问,参与集团的实际领导工作,协助总裁进行决策和抓好实施工作。
2、鉴于发达集团公司班子中有几名同志已到或接近离退休年龄,为了解决班子年龄老化的问题,应当适时将年富力强、政治素质好、业务素质强、熟悉纺织工作的年轻同志吸收到班子中来。
3、进一步理顺集团和成员企业在干部和班子管理上的关系,按照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原则,把该由发达集团公司党委、董事会管理的干部交由集团公司管理。
4、鉴于目前纺织前部企业面临较大困难,近期对纺织四个大厂班子中接近离退休年龄的主要领导成员不宜变动,使其安心工作,千方百计带领企业职工渡过难关。从长远考虑,应着手做好年轻同志的选拔培养工作,特别要注意选拔能在近一两年走上企业主要领导岗位的同志进班子,压担子进行锻炼。
此外,纺织工业公司(局),应当在转变职能,加强行业管理上下功夫,待时机成熟后,再进行管理体制的变动,逐步向不直接管理企业或少管企业过渡。
(调研组成员:田艺杰、左吉全、李宗祥、李原、张玉平)
1996年4月28日